道氏理论以波浪理论为基础,是波浪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波浪定律_道氏理论!

道氏理论以波浪理论为基础,是波浪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波浪定律_道氏理论!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 2006年,我开始接触股票投资,到现在已有16年;2009年离开华为,专职投资也有13年;2015年创办私募基金公司,也有7年了。回望过去,16年夭志不渝的投资成长之路,往事如电影般不断浮现,感慨万千,不胜唏嘘!16年来,既有投资成功带来赚钱的快乐,也有投资错误亏损的痛苦;既有系统性危机大跌时的恐惧和无力,也有市场大涨时的亢奋和贪婪;既有困难时对前路的彷徨,也有疗伤和反思后的蜕变和成长。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凡是种种,皆为序章!回顾投资成长之路,一方面系统地整理和优化我的投资理念和体系,另一方面也供决心从事投资事业的朋友参考。虽然不能避免你在投资之路上掉到坑里,但在你试图从坑里爬出来时,能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

如果我是投资天才,则我的投资历程将充满成功的故事,就没有什么可以进化的。而进化,则是错误驱动的,正如桥水达里奥所说:成长= 挫折+反思。因此16年的进化之路,则是各种挫折、痛苦驱动的反思成长之路。16年的进化之路,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并按以下目录展开:

一、初涉投资江湖

二、中年转换赛道的艰难决择

三、实践价值投资

四、价值投资之惑

五、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

六、复杂系统:见树木又见森林

七、总结

八、永远在路上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并欢迎讨论和指正。

一、初涉投资江湖

2004年,我在华为产品行销工作,向中国移动推广计费和CRM系统(这两个系统是中国移动除了通信网之外最重要的业务支持系统)。在推广中,总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缠在你身边,那就是亚信。当时它的市场份额在1/3左右,是头号玩家。我知道中国移动对计费和CRM系统的预算每年都在提高。某一天,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去看看在美国上市的亚信股票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叠加亚信收购联想安全软件部门的原因,它的股价跌幅巨大!我清楚知道:亚信的主营业务在逐年增长(主要是中国移动的预算在增加),为什么不投资亚信股票呢?我个性严谨,不敢仅凭这一点就买入。为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启动疯狂的学习模式。自学的过程很艰难,了解各种会计英文术语和会计格式特别烧脑。通过1年左右的学习,我基本搞清楚了英文财报的各种专业术语和“八股文”格式。我用这些所学知识去研读亚信财报,基本验证了我对亚信持续增长的判断。基于亚信持续的业绩增长和稳健的财务结构,我决定在2006年投资亚信。当时我不懂其它股票、也不懂分散化投资,All In亚信。幸远的是亚信价格从4美元涨到12美元,我的帐户升值2倍。

2007年,我到华为业务与软件战略Marketing部门,从事战略规划工作,主要负责业软产品线的中长期规划(SP,Stragegy Planning,面向未来三年的滚动规划)和经营规划(BP,BusinessPlanning,面向下一年的业务经营)。工作内容更加综合,更加宏观,也更加站在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问题。当时分析最多的是互联网业务对电信新业务的替代威胁,电信业务增量不增利,沦为管道商!这些工作经历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互联网业务,也更像一个行业分析师一样去理解产业。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认识到腾讯的社交基因将把公司打造成网上虚拟生活平台型的帝国。这一领悟让我很激动!在结束亚信投资后,2008年全力投资腾讯。当时,我正在读北大光华MBA,利用所学金融学知识对腾讯进行财务分析和估值,并写成毕业论文。现在清晰记得,我对腾讯当时估值280港币。正是因为研究全面、深入并且有了估值锚定,我持仓痛苦地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腾讯迎来强劲反弹,至2011年达到280元(拆股前)左右,我在260左右退出了,赚了差不多4倍。

事后来看,我对互联网行业的视野还是小了,格局不够,被自己过于精细的估值计算给忽悠了,50倍的空间,属于我的只有4倍,实在是一个代价不菲的深刻教训!!

无论如何,亚信和腾讯的投资是成功的,对我是正向激励,让我有信心走专职投资之路!那时的投资风格,是基于价值的成长型投资。

二、中年转换赛道的艰难决择

2008~2009年,我很纠结!再过两年,我将进入不惑之年。日复一日的996,除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工作于我的意义是什么?这份工作对我的生命来说,是滋养了我,还是不断消耗了我?我在这份工作中能收获成就感和价值感吗?我喜欢这份工作吗?对于即将步入40岁的我来说,“中年危机”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经过深入的“灵魂拷问”和反思,我想我对所做的工作失去了兴趣,价值感和意义感缺乏,使我既干不好这份工作,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并不想把这种工作和生活模式延伸到人生下半场!如果我下决心换种活法,就必须要行动了!再晚,就会越来越被动,就会越来越难!

对现实工作的不满意,想炒老板“鱿鱼”的人大有人在。但付出行动的还是少数。这里面有太多的向现实妥协的因素,比如家庭责任,新工作难找、害怕失败等等。对我来说,换个公司做同样工作对我完全没有意义,收入没有华为高,平台没有华为好,缺失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痛苦一点都没少。我知道,我要的是在人生下半场换种活法!

什么样的活法适合我呢?再来一次“灵魂拷问”。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审视,最终确定投资是我后半生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事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我的个性擅长投资类型的工作。我个性偏内向,喜欢学习和思考,理性、做事计划性强、细心缜密而有条理。;2、亚信和腾讯的成功经验让我相信我适合投资这份工作,我喜欢投资。第三、投资这份工作小成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大成可以回馈社会(我一直有做教育慈善的梦想,希望投资利润有部分可以资助山区贫困小孩上学)。综合分析下来,投资是我感兴趣、擅长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事业,值得我用后半生去追求并奉献(回头来看,有些理想主义。但如果当时没有这种理想,我不可能主动走出华为,走出舒适区,勇敢走向未知!)

想清楚不容易,做起来更难!离开舒适区,转换赛道,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我纠结了将近一年,不敢迈出主动辞职这个步!最后,还是长远的愿景和目标坚定了我的信心,这种信心让一个中年转型的人走出舒适,跨进未知,面对日常的平凡,接纳挫折,失败和痛苦!事后经历证明,没有长期愿景目标驱动,我很难度过那些极为艰难的时刻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并不断反思,实现蜕变成长!

我于2009年7月从华为辞职,开启新征程!正如我所料,转型到投资行业并不顺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这些高大上的机构不可能给我入行的机会。风险投资公司也不愿意招年龄大的投资经理。无人收留,只得自己单干。我持续研究互联网行业,并继续投资腾讯。每到财报季,我都参加腾讯和网游公司的财报会议,参加股东大会,认真分析这些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评估这些公司业务的健康程度,并根据网络模型来评估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财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把研究成果汇编成PPT,传到云端,供人参考,也借此打了品牌。

三、实践价值投资

2010~2012年,我参加了CFA(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目的是全面学习金融知识,了解资本市场运作规律,这个考试迫使我全面学习经济、金融和财务知识。CFA涉及知识面广泛而全面,全部考完拿到证书至少要三年时间,相当于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学完后,我的财务知识和金融知识突飞猛进,不再对各种复杂的金融术语一脸懵懂!全面了解了美国金融市场全貌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概况。CFA专业知识、北大MBA的学习、结合我在华为的行业经验,以及在亚信、腾讯的投资实践,我的公司研究和价值投资框架基本成型。

2011年底,以我发在互联网上的《腾讯投资价值分析》为媒,经朋友介绍,我有幸进入深圳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中国最早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规模超百亿以上,刘明达先生多年来一直坚持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穿越牛熊,业绩长牛。在此深深感谢明达公司的刘(总)明达先生,让我进入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的阳光私募优秀公司),作为一名互联网行业分析师正式入行,分析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价值(我一直认为,新人入行,一定要从价值投资开始,其它技术方法一定会搞乱心性)。那时候,国内分析和投资互联网行业的机构还不多,明达的港股基金在我推荐下持续买过腾讯、FacebookGoogle、Amazon和奇虎等股票,取得了50%以上的收益率。记得当时Facebook 上市一路下跌,我们认真研究,在12美元左右进入,到24美元退出,赚了1倍左右。

2012年以前,是我投资生涯的第一阶段:价值投资阶段。投资风格基本是围绕公司基本面的价值成长型投资。我的精力都花在关注行业和公司研究上。在华为公司技术、市场和战略规划的工作经历让我能很好地理解公司。这些为我评估公司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15年IT行业工作经历,我对计算机、软件、互联网行业理解深刻,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源。我的知识结构也围绕基本面而构建,持续学习财务和金融知识,学会从财务角度去理解一个公司稳健性、可持续发展能力、运营能力以及业务模式。这些能力至今都是个人的宝贵财富,作为底层思维框架,为投资保驾护航。那段时间,我不关注股票市场走势,也不关注短期波动,时间都花在研究行业和公司业务和财务上。聚焦深入,效率极高,内心波动小。这一阶段投资策略的缺点是净值波动大,没有投资体系和仓位管理。事后想来,还是自己运气好,没有踩大雷。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互联网行业正好是时代风口,我在冥冥之中踏准了节奏;二、我的保守性格,没有在有浮赢时信心爆棚,四处出击而招致大的失败。

四、价值投资之惑

2013年后,因工作需要,我开始研究国内A股上市公司,负责A股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相关投资标的。此时迎来了第二阶段的新困扰。也许是腾讯、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这些优秀公司拉高了我的研究标准,在国内的TMT行业居然很难找到一家在业务、商业模式和财务堪比这些公司的“三好学生”。总觉得A股的这些TMT公司是“破铜烂铁”,不值得投资!但2013年正好是创业板牛市,只要粘上“互联网+”故事的公司,股价都暴涨好几倍!基本面良好的消费和地产股则一路阴跌。市场“狂欢”与我“看空”这些TMT公司,市场“看空”与我“看多”消费和地产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少部分股票在短时间内出现背离,我们可以说是个案,是市场“错了”,但2013年~2014年这二年间,基本面很好的股票持续低估,无人问津;而带有“互联网+”标签的股票,涨幅巨大,并持续高估。这就不能用市场“错了“来为自己辩护了!即使市场是非理性的,如果这种”非理性“长时间存在,我们就得接受这个事实,理解这种“非理性,”与”非理性“共存。这让我无比煎熬和痛苦!

市场长时间与我的价值投资理念背离,从“存在即合理”的存在主义观点看,我意识到不是市场错了,而是我没有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我的价值思维不能匹配当时的A股实际情况。市场和生活一样,都是不完美的存在。每一个参与者都只能在这种不完美环境中生存。因此适应市场环境,找到对应的生存策略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否定市场存在的合理性。面对当时的A股市场,我被以下三个问题所困扰:

1、严格遵守价值投资思维,让我患上了基本面“洁癖”,使得我“曲高和寡”,在我的能力圈内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投资标的,建立不起来长期投资信心。我应该如何合理适度地运用基本面分析知识,建立投资股票池?

2、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快,资金转移和操作效率高,A股散户众多,容易形成共识,“合成谬误”大行其道,形成资金“台风”效应,基本面好的股票因为高估也暴涨暴跌。如何规避暴涨暴跌?

3、市场在持续运行中,有些基本面很好的股票持续低估,无人问津;而有些沾上热点概念的股票,则持续高估。这背后有什么机制和规律?在投资生涯中,如何面对这种背离?

这三个问题让我认识到:仅仅认识基本面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理解市场。

以上三个问题让我从基本面分析的围城中走出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分析流派。过去不关心的技术分析理论(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量化指标(包括量价指标,基于数理统计而生成的各种均线、均量和偏离度指标)和趋势形态(双顶、双底楔形、头肩顶等),成了我必学的知识。通过大量阅读、思考和比较之后发现,这些技术分析方法基本是建立在“历史会重复”这个假设基础上。通过对历史走势进行模式识别,假定这些模式在未来会重复,然后根据这些模式进行投资决策。面对这些重复的模式,投资策略分为趋势跟踪和均值回归两大类,技术指标则是投资决策的量化触发变量。

这些技术分析方法不讲背后的机制和原理,不谈适用边界和条件,只是根据历史走势进行模式识别,然后简单机械地应用于未来,很不严谨。在实践上,试图用这些方法去适用所有股票和所有时间周期。即使这些方法在理论上有效,能在大样本的情况下获取正收益的期望值,但在人性弱点的干扰下,能持续盈利的投资者仍然凤毛麟角。我最终认识到,基于技术分析的交易方法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这一阶段,我走出了价值投资的“象牙塔”,走进了技术分析和市场博弈的“大草原”。依然没有悟到市场运行的本质规律,更没有找到在市场持续稳定盈利的“秘密武器”。这是我投资生涯的第二阶段,就是走出价值投资后的混沌迷茫阶段。在技术分析流派中我没有找到射杀“狼人”的银弹,但思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期间,也是我最困惑、痛苦和尴尬的一个阶段。曾经让我赚到钱、投入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以巴菲特为标杆的价值投资,我已经认识到不是投资真理,不符合股票市场的实在本质,只是一种从公司基本面价值出发的思考方式,一种面向长周期的投资策略和操作方法!同理,技术分析方法也是一种投资策略和操作方法,它只是从市场会周期反复的假设中找出一系列模式,更加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很难从理论上逻辑自洽,并从实践上建立可持续赚钱的策略。很多所谓的技术分析派的“高人”,也只能停留在个案阶段,难以形成模式。作为一个“方法论”控(在华为ISC变革项目工作时,IBM灌输得最多的是做事要有“Methoddology”),旧体系轰然崩塌,新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是多么痛苦和迷茫! 我陷入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知道如何选股、不知道投入资金的信心从何而来,坚守投资的决心又从何而来?

五、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

我在痛苦、迷茫的状态下继续前进,不断反思和学习,某种机缘接触到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我刚开始阅读《金融炼金术》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开篇就被他的哲学思想搞蒙了,“人的易错性”、“思维主体、客体”、“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陈述与事实的一致性”、“假设与检验”等一系列过去我没有接触过的名词(我的认识论哲学框架就是从读索罗斯的书开始的)让我一脸蒙圈,不知道他说啥,更不知道他为啥在一本讲金融投资的书讲这些高深哲学理论!好在我这个人不服输,一遍读不懂就读第二遍,反复地读,不断思考,终于慢慢理解他的思想。现在想来,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金融投资的书,更是一本哲学认识论的启蒙书。

大学时期,索罗斯在大名鼎鼎的伦敦政经学院学《经济学》。和其它大师一样,他列举了传统经济学的种种错误,指出《经济学》理论赖以建立的一系列假设荒谬至极。“理性人假设”、“完美的信息”、“无交易成本”、“完全的自由竞争”都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因此他认为古典的经济金融理论对投资不仅没有指导作用,反而还起到误导作用。,他迷上了“人是如何认识世界”这一哲学课题,师从哲学教授波普尔,对人的认知决策这一哲学命题极为感兴趣。正是他迷恋哲学思辩,让他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投资之路。

与价值投资关注投资对象的静态价值不同,索罗斯的投资方法完全放弃了寻找静态价值的努力,而是根据人与投资对象的持续认知和决策行动形成的“正反馈环”(索罗斯称之为“反身性”)来认识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书中,索罗斯首先阐述了他的“反身性”理论,然后利用“反身性”理论,分别分析了股票市场、债务市场和外汇市场是如何由现实到认知,再由认知塑造现实的正反馈过程。在他眼里,投资对象没有所谓的静态基本面,只是人与投资对象认知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价格,是这个互动过程的结果!

《金融炼金术》传播的智慧类似于中国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索罗斯认为:一切有人参与的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包括金融、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等等),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和陈述的客观现实。人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形成认知,作出决策,采取行动,而这个行动又塑造了下一时刻的社会现实。认知和现实通过人的认知功能和决策行为形成相互影响的复杂正反馈或负反馈关系。正反馈则导致了社会过程的发展和变化,负反馈则导致了社会过程的均衡和稳定。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对于认知与现实、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科学方法论的讨论让我大开眼界。由于抽象和乏味的缘故,这里就不对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展开讨论了。对于金融投资层面来说,他的理论类似于“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这样的传统智慧,也类似于纳粹分子戈培尔大坏蛋所说:“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样的大实话,更类似于佛家讲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索罗斯的“反身性”思想对于金融投资来说,除了能解释和部分预测投资者预期与股价之间这样简单的正反馈关系外,还在很多场景中找到投资人与投资对象基本面互相影响的过程。比如投资者预期牛市的到来,券商就会赚得盆满钵满;“热钱”对某一行业的大量投资,这一行业的繁荣就会导致这一行业“卖水”的和“卖铲子”的赚得盆满钵满。从受益互联网行业繁荣的思科、到受益于创新药大发展药明康德,再到受益于光伏行业大发展的阳光电源等等,都是这样的案例。2014年,正是有这些理论加持带来的信心,我在券商上赚了一倍,在一些互联网股票上也收获不错。2008年次贷危机也是反身性的。“盯市”的会计制度导致金融公司在季报上减计次级债券的市值,导致利润下降,利润下降导致投资者抛售,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降,进而导致下一步的金融资产减计的恶性循环。

索罗斯理论对我影响巨大,我不再执着于CFA学习时的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思维模式,也超越了技术分析派的操作模式。而是结合两者,通过基本面研究发现好公司的前提下,以动态视角来思考企业价值的动态发展过程和股价运动过程,更加贴近金融本质。

如果说基本面分析让我们规避烂公司,挖掘到好公司,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则对于理解投资对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很好的洞察能力。两种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都是投资对象个体,是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的结合。这两种角度的研究是否就全面了呢?是否就能做出成功的投资决策呢?请想一想:同一个股票,个股的静态基本面和动态发展逻辑是一样的,同时在A股与港股上市,为什么在两地的表现大相径庭呢?本质原因是同一个股票所处的市场环境不一样。个股表现受制于市场整体的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资金总量以及市场法律制度环境等等。就像中国寓言故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市场整体特征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个股。对市场整体的研究对于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极为重要。为了发展出持续稳定盈利的投资体系,我的研究中心逐步由个股转向市场整体。此时,复杂系统理论成了我理解复杂系统的基本工具。

六、复杂系统:见树木又见森林

首次接触复杂系统理论还是在华为的时候。当时任老板说:“退休后去大学学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把“熵”的概念和“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到华为管理实践当中,并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客户为中心,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各业务线和部门实践“熵减”理念来指导研发和提升管理。多年实践下来,“熵减”成为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为了理解任老板的思想,我认真学习了普里津高的“耗散结构理论”,对耗散系统理论有了一定了解。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陆续学习了维纳的《控制论》、哈肯的《协同学》,以及清华大学魏宏森、曾国屏的《系统论》。我的复杂系统观基本搭建起来。

复杂系统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普遍存在。自然领域的激光、各种热力学系统、化学反应系统、宇宙、大气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大脑系统都属于各种不同尺度的复杂系统。社会领域的公司、市场经济、城市和国家等都属于复杂系统。

自然界和社会领域有着各种各样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人的大脑为了认识这些复杂系统,也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理解这些复杂系统。这些理论是什么关系呢?容我简单梳理一下。复杂系统理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化。无论中西,都有朴素的哲学思想来理解复杂系统,比如中国的易经、五行八卦、道家思想,西方柏拉图的理念论。近代从黑格尔等哲学家提出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最后的集大成者是马克思。复杂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到马克思学说,还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后来,随着热力学的兴起,特别是非平衡非线性热力学理论的发展,复杂系统理论引入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进入科学范畴。学术界比较权威的理论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学说、混沌学、分形学、非线性动力学等。

这些复杂系统理论各有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但具有如下共性:1、系统自组织;2、开放性: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3、整体性;4、内部的非均衡和竞争协同性;5、信息反馈。具体理论不再阐述,有兴趣者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将来再交流。

复杂系统理论的适应性特别广,因为客观世界的系统大都是复杂系统,包括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宏观经济、行业、公司、资本市场这些研究对象。因此当你用复杂系统中的整体观点、开放观点、竞争协同观点、能量观点、信息观点、非线性观点去审视这些复杂系统时,你会有一种特别的动态视角,把握这些系统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过程。

这些理论早已应用于股市,比如一些用阴阳八卦、易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投资的,特别是近年来传得神之又神的“缠论”,都是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来对股市进行建模。只是在对股市进行模型化过程中,不知是创始人有意故弄玄虚,还是学习者急攻近利,都只关注建模后的结论,重视“术”的结论,而不关注“道”的核心,导致最后都变成了技术分析流派而流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效果一般。正如《道德经》上所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股票市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生态系统(前提条件是国家还坚持搞市场经济,还需要直接融资这个市场)。各类股票市场参与者,作为个体,通过投资这种方式,与股票市场发生关系,成为资本市场这个整体的一个细胞。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则构成了股票市场生态系统。投资,作为各类投资者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受到各自信念和价值观、知识背景、眼界和格局、激励体系、情感模式、行为模式的综合影响。最后,投资者经过一番思想激烈交锋和权衡利弊后,选择一种或几种来作为自己的投资决策,并找一堆理由来支持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投资就是一种基于“选美”的投票过程和生存方式。不同的机构、个人,投资理念和投资周期都不同,这些不同参与者形成不同周期的动力叠加,并互相影响,形成非线性的价格运动。这种行为方式才是资本市场最大的确定性。唯有如此思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本市场。这种由大量微观个体形成的宏观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互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系统就是复杂系统。

经过这几年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理解,结合A股的投资实践,持续对A股市场进行建模和优化,基本形成了我认识A股市场的整体框架。概括来说:A股市场是基于人性理论、自然选择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形成的“七年之痒” 周期过程,不同参与者规模、结构、状态和风险偏好形成相似但不相同的周期过程

“七年之痒”周期演化模型是“复杂系统理论”与A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产生的A股认知框架。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于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模型,从静态视角看,微观上以投资者人性为基础,分析各类投资者的认知框架、风险偏好、决策模式和激励机制,然后汇聚成宏观上的投资者分类、结构、规模、以及相互关系的网络系统。从动态视角看,还要研究这个网络系统如何随时间而演化的发展规律。

“七年之痒”模型的提出,并不是要完美地预测市场走势(也做不到),而是给出一个理解框架,这个框架能让使用者利用复杂系统理论产生更好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更好理解市场当前所处的阶段和方位,能很好地解决第五部分“价值投资之惑”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同时,“七年之痒”周期模型也是决策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微观价值投资、宏观风险对冲”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的投资策略。也提出了基于七年大周期的中周期投资策略(看大周期,做中周期,放弃短周期)和风控策略(七年间要规避两次大的下跌),并针对不同中周期阶段,适配不同的战略投资标的。

七、总结

16年来,我历经A股市场的多次牛熊,有幸还在市场保有“参赛”资格,并有赢利,深深感恩。事后复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正好赶上了互联网大潮;2、正好赶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好20年;3、有幸进入华为公司这个大平台,在行业经验、商业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4、从价值投资入手,做优秀公司,没有盲目扩充投资范围和能力圈。5、个性保守、总体上遵守纪律。当然,期间教训无数,踩过各式各样的坑,交了很多学费,熬过无数艰难时刻。正是因为我在09年离开华为时,深入思考人生后半程的人生规划,给了我在困难中坚持的战略决心。屡败屡战,每次从坑里爬出后,整理疗伤后重新出发,总是反思:哪里理解错了和做错了?要如何做才能防止同样的错误?正是这种目标导向、问题驱动的方式让我的投资系统不断进化,形成了目前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

我的投资理念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价值投资阶段,主要以我在互联网行业知识、华为的工作经验和CFA金融知识为基础;第二、价值趋势阶段,在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股价的动态变化规律,主要以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为基础;第三、以市场为中心的战略投资阶段。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重心从个股转到了市场和宏观,更加从市场的荣枯来把握市场的机会和风险。进化是痛苦的,不断对自我的否定再否定,但这是极其必要的,目的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找到长期生存并发展的投资体系。把投资结果的命运更多的抓在自己手上,而不是交给不可知的运气。

以上进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并不是互相否定,而是后一阶段包容前一阶段,后一阶段更贴近市场本质。这类似于物理学的进化过程:从牛顿以物体为中心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尔以场为中心的场论,再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理学和投资哲学和理论的进化,两者对比,何其相似!经典物理学只考虑实体之间的力,认为时空是绝对的,力是运动的原因;价值投资只考虑公司价值,价值是股价变化的原因,与市场无关。而广义相对论,综合了物质、能量、时空,运动是时空弯曲的效应,没有引力这个概念;复杂系统理论,把个体放到整体环境中去考虑,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则有不同的股价运动表现。广义相对论只要固定一些物理常量,就可以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同理,复杂系统理论也包含了价值投资理论。所以,进化的三个阶段不互相否定,只是从更高维的层面去理解市场本质,以更好的投资体系是面对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

再来回顾我在“价值投资之惑”提出的三个问题,从“七年之痒”周期模型来解决困惑。

问题一:基本面“洁癖”。A股市场作为整体是国家为实现直接融资而设立的市场。这个市场不存在“生死”问题,只存在“荣枯”问题。在一个持续存在的市场,基于“选美”理论,在可选标的范围内,则一定可以找到有投资价值的头部公司。而无需坚持某种完美的标准去发现公司。

问题二:合成谬误问题。优秀公司得到众星捧月式的买入,导致高估。解决此问题,主要要看当前市场和个股在“七年之痒”周期当中处于什么阶段和方位,才能从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评估收益和风险。

问题三:基本面好的无人问津,热点小股票炒上天。市场在第5年和第6年,市场经过持续的新陈代谢,套牢老股民被洗出去,新进入股民没有风险意识。而此时市场已形成有共识的热点板块,热点资金跟着热点走,导致热点小票炒上天,而过气行业的绩优股则因为短期资金流出而不断下跌。这种现象很像“台风”效应,台风吸尽了周围的能量。

八、永远在路上

以上仅是我在投资哲学和理念的进化之路,越来越贴近资本市场的复杂本质,属于世界观层面的“道”,是“知”的范畴,解决了我在“价值投资之惑”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但“知”到“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何打造持续在市场上稳定盈利的系统?需要在“道”的指导下,经过慎重的战略选择和决策,形成投资理念、投资系统、投资战略、投资策略、原则和纪律、执行体系(组织、流程和IT)。同时,为保证知行合一,还要持续认识和反思人性,形成与道匹配的公司价值观。总之,这又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投资之路是一条孤独的前行之路,能同频的人不多。作为人,存在人性的弱点和不足。有低谷,也有脆弱,有认知盲区、有情感偏好,有固有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而这些人性上的弱点并不能匹配高速变化的资本市场时空,就会给我们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在“道”的层面比较契合的朋友从不同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取长补短。欢迎有反思精神,秉承批判性思维、乐观自信的朋友一起前行,让巴菲特和芒格的世纪友谊作为楷模,基于共同目标,在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对他人保持开放之心,共同成长,共同前行。

免费进罗张恩期货实战群,观摩外汇外盘期货/国内商品期货-实时行情分析、每天实盘晒单5次,添加QQ微信:1785751138  备注:期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罗张恩波浪理论邮箱:8361689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zen6.com/1156.html